参数造假成家电业潜规则 背后藏巨额利润
上周有媒体报道,家电产品机身上贴的“中国能源标识”存在水分,部分企业为了分一杯羹,不惜伪造能效标识。“虚拟能效等级”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
随后,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电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参数虚标的问题。除了能效虚标,家电的噪音、音量、冷冻能力、耗电量等指标也成为一些企业“吸金”的面具。
能效标识频频造假。
先说能效标识造假。
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能效标识管理办法》,中国能源标识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3月起,国家正式实施空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电磁炉的能效标识制度。旨在鼓励家电企业生产更多低能耗产品,帮助有意购买的消费者快速识别此类产品。
2009年6月1日,国家在空电力调节行业正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达到定频空电力调节能效比标准一、二级的空电力调节实行300元至850元的财政补贴销售。到今年3月1日,电磁炉、电热水器等21种产品将被强制纳入能效标识管理措施范围。
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能效标识不再只是企业博取消费者青睐的宣传噱头,而是能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标签。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4月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已发放财政补贴资金70多亿元。
高效节能空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空法规的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5%左右,其中70%以上属于不节能的5级空法规。到2010年5月,一次和二次节能空调整的比例迅速攀升至80%以上。
然而,这些披着“高效节能”外衣的空音,未必真的节能。近两年,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山西等地质监局相继发布质检报告,通报部分企业能效标识造假。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也发布了2011年上海市家用冰箱产品质量抽检报告。格兰仕、屈臣氏、贝科等5批次品牌产品因在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能效等级”项目中不合格,被判定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2011年11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北京地区小家电和玩具产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还显示,部分产品不合格,主要是“产品标识和说明不符合标准要求”。
所有指标都可以造假。
海信发言人杨认为,欺诈行为远比大家想象的严重。
“不仅是小企业,一些流入企业也会这么做,甚至有些企业做得太过分了。以6A冰箱为例,其主要性能指标有能效指数、噪音、负荷温升、冷冻能力、冷却速度、冷藏食品的储存质量等六项,分为A、B、C、d四个等级,一台冰箱只有在冰箱的六项指标全部达到A级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6A冰箱”,然而,一些明明达不到的企业,还贴着‘6A’的牌子。”
“仍有一些企业走得太远。冰箱的容积明明是210升,结果200升都达不到。这和商人卖东西不给够秤有什么区别?做法很低级,诈骗分子很露骨。”杨表示,此外,白色家电的其他指标,如噪音、冷冻能力、冷冻速度、耗电量、能效等级等指标,都被企业弄虚作假。“也有一些企业宣传期的产品,可以去除异味、消除病菌、乙烯等类似化学气体,但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真正达到承诺的效果,不得不受到质疑。”
企业为了欺骗认证机构,顺利拿到检测报告,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作弊。“送去实验室检测的是合格产品,但最后又是一个合格产品批量上市。”
此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表示,“《能效管理办法》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办法遏制虚假能效标准的问题。”
难怪最近青岛某白电公司董事长很失望地说,白电行业是一个“烂”的行业,是一个完全没有真相的行业。可以说,说假话比说真话更有营养。“这个行业充满了谎言,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制裁这样一个行业。”
■观察
“虚标”背后是暴利。
各地质检机构多次查处,行业内部也有投诉。「假标准」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家电业内人士梁表示,“虚标”背后的暴利才是问题的关键。“家电厂商对产品高溢价的追求是企业走向虚标能效水平的动力。”
按照2009年出台的空能效补贴标准,企业每销售1、2级能效空,可获得300 ~ 850元的财政补贴。2010年6月后,标准下调至150 ~ 250元。根据JD.COM商城的价格信息,1P定频冷暖空音的主流价格在2800元左右,而最便宜的奥克斯冷暖空音只要2199元。
财政补贴可以占到产品最终售价的10%。企业如何才能放弃这部分利润?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0年底,中央财政已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整3400多万台用于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除了财政补贴,虚标本身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尤其是‘功能性虚标’。比如除了甲醛的空音,格力的1 Hz 45W空音等等。,让产品马上有卖点,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梁对说道,“还有一种情况。在价格战的竞争压力下,家电企业在偷工减料、节约成本的过程中,自然可能生产不出连国家基本能效等级门槛都达不到的不合格产品。”
美的电器新闻发言人王认为,造成这类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执法力度不够,生产领域保护主义严重。“很多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一些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却仍然视而不见,让产品外流。就算偶尔有调查,也只是擦靴搔痒,罚款了事。获得的利益几千万,花十几万,谁愿意老老实实尽职尽责做生意?”
“如果各地加强执法,查处一个违规,造假企业就破产倒闭,让他卖不出去。我不相信有哪个企业敢造假。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违法成本很低,谁都敢得罪政策。”王对说道。
《能效标识管理办法》显示,如果无良企业将这个国家斥巨资推动节能减排惠及老百姓的项目作为牟取暴利的工具,这种欺骗行为被发现后,处罚只是“由当地节能管理部门或当地质检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停止使用能效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当地质检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声明
“虚标”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虚标”的情况并不是白电企业的专利。近年来,国内家电在能效标识上上演“乌龙”,从小家电到白电、黑电,几乎涉及整个家电领域。
近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官网发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部分消费品抽查结果公告。其中电饭煲和电磁炉的合格率只有七八成。其中,Syncopter、新飞、嬴稷、富士宝、欧科、格兰仕的电磁炉均被曝热效率不合格,而新飞的电饭煲则被检出输入功率和电流不合格。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表示,虚假招标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企业从中获利,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而且这种虚张声势的情况不仅仅是在“能效标识”领域,很多指标都是假的。比如很多消费者买的电视屏幕规格是42寸,实际上可能达不到;买了6斤的洗衣机,其实是5.5斤;买个200升的冰箱,有190升就不错了。这样的情况很多,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
作为消费者,很难识别这些虚拟产品。
“消费者绝对没有办法,那真的没有办法。即使他是行业专家,也看不到产品的耗电量。在实验室,借助必要的实验室仪器和手段,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在说谎。”杨对说道。
杨说,现在这个行业鱼龙混杂,竞争秩序非常不规范。“那些诚实本分、投机取巧的企业会遭殃;那些投机企业就是在占便宜。这就是行业现状,很多企业在遵守这个规则上是短视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出来做这项工作,严惩投机企业,让他们无葬身之地,让好企业脱颖而出。”
链接:http://www.bqchun.com/520.html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本着免费学习与分享的目的,如涉嫌侵权等问题请联系站长删除。